罹癌對人的心理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衝擊。根據統計,乳癌病友在確診後的6個月,約有10~45%會出現憂鬱症狀。與病友晤談時,也常發現病友情緒與心理上的卡關,可能造成治療拖延或醫病配合不順利的情況。
從療程來談心理狀態的變化,我們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 確診:在確診初期,接受病況與認識疾病是最重要的事,但往往否定、焦慮與害怕的心情讓我們無法走在正確的路上治療中:治療過程中,面對各式療程與藥物的選擇,更是容易讓人陷入不知所措、不安與慌亂的情緒中
- 治療中:治療過程中,面對各式療程與藥物的選擇,更是容易讓人陷入不知所措、不安與慌亂的情緒中
- 痊癒後:痊癒之後,對復發的憂心使生活陷入過多的執著,監控每個可能引起復發的懷疑,讓生活氛圍變得戰戰兢兢、很緊繃。
這些都是常見的罹癌心路寫照。故這次我們要來談談,抗癌路上,如何成為一個不慌不亂、更勇敢堅韌的自己!
剛確診時,有專家提出「悲傷五階段」來理解心理失衡的狀況
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事實
得知罹癌的第一時間,很少有人能平靜地接受消息,有些時候我們可能對這個壞消息存在質疑,所以在這個階段裡,請無須否認自己的懷疑,我們時常建議病友們可以透過其他醫生的看診,再尋求第二意見,讓自己的心逐漸隨著診斷更加確立而安定下來。
治療開始後,我們也建議病友多參與病友會,從群體中找到支持與歸屬感,明白不是只有「我」正在面對病程;同時,與其他病友進行交流的過程也可以快速獲得許多經驗,認識更多,將使您的恐懼更少。但是,面對海量的治療資訊也容易衍生無所適從的感受,所以我們建議病友們面對治療困境,請停止過多的網路搜尋,因為網上的大量資訊常常會讓人更無所適從,更難下治療決定或動搖已經下決定的心意。
比較理想的方式是參與一些醫師講座來提升疾病相關的正確知識,在看診時間與醫療團隊進行充分的醫病溝通,藉此可以獲得更多病程控制感,減少徒增的焦慮與煩惱。更重要的是,在開始治療後,建議避免“doctor shopping”(不斷換醫生)的行為,因為不同的醫生可能有不同的治療觀點,如此很容易陷入治療不持續或猶豫不決的狀況。
此外,罹癌後感覺心理狀態很難調適,情緒常常陷入低潮,對生活事事提不起勁,充滿負面思考,甚至有輕生念頭時,可至各縣市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或在地衛生所詢問定點諮商服務資源,讓專業助人工作者陪伴您度過心理的難關。
抗癌成功後,有些病友的心還是會有患得患失的情況,擔心復發的可能,憂心的情緒並非隨著治療完成而自然離去。這個階段,我們要多留意大腦的思維,它會左右癌後生活模式的建構,所以覺察自己的思維是這階段裡的重要功課。我們建議病友們可以把思維焦點放在審視過去生活習慣,並逐步架構新的健康生活型態,將思考聚焦於當下的生活調整,而非被情緒牽引、過度操煩的生活樣貌。
抗癌全程中,擁有一段好關係也可以讓癌友的情緒更穩定,對療程是很加分的!但華人社會對關懷的表現多以「為你好」的說法包裝,陪伴者以過度管束的態度來呈現關心,反而讓病友感到滿滿壓力,造成更多家庭關係或伴侶關係的失衡與衝突。
我們建議陪伴者學習以尊重的態度陪伴,一起參加病友會的課程與團體,共同了解疾病,讓同在的方式建立同理的互動,這些行動將比言語上的「強勢管束」或「加油」來得有用;同時也需要讓自己適時喘息(政府有喘息服務資源的申請機制),照顧好自己的情緒與精神,您才能提供更好的照顧品質,成為一名最佳助攻隊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