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子宮內膜 人類胚胎可活 6天

2001.12.19
媒體報導

可作婦女不孕檢測工具 續朝人工子宮邁進 衛生署指距「實用」仍太遠

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

美國康乃爾大學不孕生殖醫學中心教授劉鴻清成功地以子宮內膜細胞及膠原蛋白做出人造子宮內膜,人類胚胎可以在其中存活至第六天,成長至囊胚期。

劉鴻清指出,這項技術可以運用在修補受損的子宮內膜,目前已經在美國進行動物實驗,將同時在台灣及美國申請人體試驗計畫。對因子宮內膜缺陷而無法懷孕的婦女,將是一大福音。

這項研究今年十月發表在美國生殖醫學會上,獲得相當高的評價。她指出,人造子宮內膜的成功,為人工子宮,或體外孕育胎兒帶來希望。理論上,發展人工子宮或做出體外子宮孕育胎兒,五至十年內應可能實現。

劉鴻清說,胚胎著床在子宮內膜上,因此子宮內膜有問題,是習慣性流產或是不孕的原因之一。這項研究是取出婦女體內的子宮內膜組織,以◆將其分解為單細胞,再將細胞鋪在台灣一家生技公司開發的膠原蛋白聚合體上,細胞可以滲透至聚合體間的空隙,細胞藉著這個膠原蛋白這個間質做為基本架構生長,給予適當的營養、生長激素及蛋白質,就形成了人造的子宮內膜。

她將胚胎放入成形的人造子宮內膜中培養,胚胎可以著床,並生長六天,相當於囊胚期。 劉鴻清表示,目前這項研究成果,可以做為習慣性流產婦女確診的檢測工具。她解釋,習慣性流產的原因包括胚胎品質不好,或內膜有問題,造成胚胎著床困難。可以將患者的胚胎植入健康的人造子宮內膜,觀察胚胎發育,如果有問題,可能是胚胎品質不佳;反之,將患者的子宮內膜細胞取出,做一個人造子宮內膜,植入健康胚胎,胚胎無法成長,則可能就是內膜的問題。

另外,有些新藥,如避孕藥等,可以藉這個人造子宮內膜的雛型試驗藥效,不必冒人體試驗的風險,也可降低成本。

劉鴻清說,目前試管嬰兒的胚胎多在體外培養至六到八個細胞,約二天左右就植入子宮,常因胚胎不夠成熟,品質不好,使得成功率降低。人工子宮內膜可以將胚胎培養至大一點再植入,也可運用在提高試管嬰兒的成功率。

人造子宮內膜繼續發展為人工子宮,劉鴻清持相當樂觀的態度。她指出,目前要繼續以這個模式進行動物實驗,培養出老鼠的人工子宮,觀察是否能代替老鼠原本的子宮生出小老鼠來。

她認為,如果用患者自己的內膜細胞,做出子宮內膜或甚至人工子宮,沒有排斥的問題。更前瞻的想法是,做一個體外的子宮,讓胎兒完全在體外成長,有內膜讓胚胎成長,以電腦控制養分及毒物排出,並控制胎兒期的荷爾蒙變化,理論上應可以做到,也沒排斥的問題。

【記者魏忻忻/台北報導】

針對「體外人造子宮」這項未來可能發展成功的新技術,衛生署醫政處昨天指出,這項技術目前應該只在實驗室階段,離實際運用於人體還有一段距離,對於還沒有用在「人」身上的事情,目前要談倫理和法令如何規範,仍嫌太早。

說到「人工子宮」,不乏有人聯想到代理孕母。在行政院送交立法院的「人工生殖法」草案中,明訂不可以複製人類,也並未把代理孕母列為合法的人生工殖「技術」。衛生署國民建康局局長翁瑞亨昨天指出,「人工生殖法」草案未將代理孕母列入,是因為相關的倫理及法律爭議,很難獲得社會共識。

翁瑞亨說,法律是規範目前的狀況,未來有很多的可能性,對於還沒有發生的事情,很難談到如何規範。

【2001-12-19/聯合報/10版/國際話題】

SHARE
分享娃娃
loading icon
資料讀取中
請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