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宜屏 諮詢對象/茂盛醫院副院長簡佳裕醫師、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中醫部總醫師莊照宇示意情境圖片來源/photo-ac
隨著疫情解封、口罩解禁,安靜兩年的腸病毒疫情又重新增溫,端午節後,由於氣候愈加悶熱潮濕,也是腸病毒等許多濕熱疫病蠢蠢欲動的時節。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持續上升,已高於2017年以來的同期。由於社區風險升高,因此加強腸病毒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緩。
新冠疫情趨緩,腸病毒接手大魔王?腸病毒為幼兒常見傳染病,全國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 2023年5月28日至6月3日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3,065人次,仍處於高原期,且整體趨勢高於2017年以來同期,仍須警戒;另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維持累計3例。
茂盛醫院副院長簡佳裕醫師指出,近年全民專注新冠疫情,許多家長遺忘腸病毒嚴重性,但腸病毒病程進展快速,平均發病三天內便可併發重症,五歲以下重症風險高,建議家長可與醫師討論接種腸病毒疫苗,守護孩子健康。
幼兒重症死亡第一名腸病毒71型
腸病毒在全球呈大規模、週期性流行,各國流行型別也不盡相同。國內首次腸病毒71型大流行爆發於1998年,根據疾管署統計,當年有405例重症病例,其中78例死亡,重症致死率達19.3%,家長無不聞聲色變。
腸病毒其實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每種病毒還可以再分為多種型別,共達七十多種。其中,68型跟71型是近年最好發的型別。
腸病毒D68型為呼吸道病毒,主要經由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其可導致輕度上呼吸道症狀(發燒、流鼻水、咳嗽)至嚴重呼吸道疾病(如肺炎)、AFM及腦幹腦炎等,症狀主要以上呼吸道為主。
為什麼「腸病毒71型」值得關注?簡佳裕醫師表示,九成的腸病毒71型重症皆為5歲以下嬰幼兒,且新生兒與幼兒感染症狀也略有不同,除了發燒外,幼兒大多會出現手足口病或單純口腔潰瘍的疱疹性咽峽炎,但高達八成的新生兒均為無症狀感染;而且腸病毒病程進展快速,平均發病三天內便可併發重症,家長往往措手不及。
腸病毒71型是亞太國家最主要引起重症的級別,中國大陸一千多萬例,東南亞國家70幾萬例,東北亞(韓國、日本)110萬例,台灣18萬例,歐美地區反而很零星。也許是基因關係或者傳播地區以亞洲為主的緣故。以發燒、食慾不振、破嘴、口腔破洞、口足病、發燒,手跟腳、屁股有疹子、水泡,嗜睡、無力等症狀為主,類似感冒症狀。
在所有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之外,以腸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簡佳裕醫師表示提醒「腸病毒71型」重點進程很快,不到三天會嗜睡、肢體麻痺、自主神經失調、血壓高、水腫、冒冷汗,很快進入心衰竭,讓病情急轉直下,殺得家長措手不及!
▲「腸病毒71型」進程很快,不到三天會嗜睡病情急轉直下,殺得家長措手不及!
腸病毒四大前兆: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呼吸急促
因此,爸媽更要好好觀察,及早防範、及早治療!新生兒於產前、生產中或產後階段皆有可能感染腸病毒,因此家長務必留意嬰幼兒重症四大前期徵兆,一旦出現這些症狀,一定要馬上送醫:
1. 嗜睡──小孩容易嗜睡,活力不佳。
2. 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
3. 持續嘔吐。
4. 呼吸急促---呼吸心跳很快。
破解腸病毒常見四大迷思!
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此外,新生兒則可能透過胎盤、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
腸病毒全年皆可感染,高峰期為每年5~6月及9月開學季,然而家長對腸病毒的了解有多少?簡佳裕醫師觀察,由於前幾年新冠疫情高度防疫,少有腸病毒疫情傳出,導致許多家長警覺性降低,甚至有許多錯誤認知。
- 迷思1──腸病毒症狀不嚴重:初期不嚴重,症況輕微,但進程很快,病情會在三天內就急轉直下。加上嬰幼兒80%症狀不典型,可能餵奶喝不下、嘴唇發紫、黃疸、嗜睡、躁動不安,尤其六個月以下症狀不明顯。大一點的孩童症狀就比較典型,會有喉嚨痛、手口足病、發燒、手腳或屁股起疹子、水泡。
- 迷思2──傳染力不強:其實腸病毒傳染力強且傳染期強。在發病前3到5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就已經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且腸病毒傳染力強,超過五成來自家庭成員傳染,即家中的小哥哥小姊姊(大寶寶傳染給小寶寶),可透過飛沫、接觸、甚至是糞口傳染,即便看似痊癒,患者糞便仍帶有病毒,且傳染力可長達12週。
- 迷思3──腸病毒只會得一次:腸病毒型別很多,即使得過其中一種,還是可能感染其他型別。
- 迷思4──腸病毒不會有後遺症:儘管大多數腸病毒感染會自然康復,但研究發現,腸病毒71型併發腦炎或心肌炎等重症的幼兒,康復後仍可能留下神經性或心臟疾病後遺症,如:注意力不集中、肢體不協調、吞嚥困難、過敏性鼻炎、心跳過慢血液循環不好、脫甲症、手腳無力、肢體麻痹等。
▲感染腸病毒的嬰幼兒,80%症狀不典型。
酒精無法殺死腸病毒,預防接種提升保護力
目前腸病毒沒有特效藥,重症患者多只能採取退燒、止咳、打點滴等支持性療法,因此具備完整認知、及早預防才是保護孩子的作法。
腸病毒傳染力強而且無法使用酒精殺死,因此在生活中落實「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非常重要,尤其是出入幼兒園、托嬰中心、親子館等場所、返家後與進食前等時機。家中若有幼童感染腸病毒,也要小心避免接觸其他幼兒或即將生產的孕婦,處理完感染幼童的口鼻分泌物與糞便後也要正確洗手以免傳播病毒。
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容易在人口密集且互動密切的場所傳播,提醒教托育機構應定期清潔環境及重點消毒,時常清洗消毒兒童常接觸之物品及玩具,加強學童正確勤洗手、生病在家休息等衛教,同時配合落實疫情通報等防疫機制。此外,酒精對於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建議使用含氯漂白水進行消毒,調配時應穿戴防水手套、口罩及圍裙,並注意環境通風。
預防腸病毒須靠多方面介入,由於過去無疫苗可接種,家長大多只能透過勤洗手、注意環境衛生等方式降低病毒傳播機會。「所幸現在腸病毒71型疫苗上市,可提供孩子主動免疫的防範措施、降低重症發生風險。」簡佳裕醫師補充,本土首支腸病毒71型疫苗歷經十多年研發,以台灣流行之B4亞基因型病毒株,配合高產能細胞培養生物反應器製程,保護率高達98%,對亞洲流行的腸病毒71型主要亞型病毒具優異交叉保護力,適用於2個月至6歲以下的高危險族群,而且只須接種兩劑並間隔28天,是嬰幼兒與家長的一大福音。
醫師提醒,腸病毒重症好發5歲以下嬰幼兒,防堵關鍵在於主動預防,鼓勵家長與醫師討論接種必要性、一齊提升孩子保護力。
▲酒精對於腸病毒效果有限,建議使用含氯漂白水進行消毒。
▲本土首支腸病毒71型疫苗歷經十多年研發終於成功,成為攻克腸病毒的利器之一。
腸病毒中醫嘛欸通!採清熱、解毒治療
腸病毒除了西醫治療外,其實中醫也能通!5歲的李小妹妹至中醫回診時,醫師診察發現李小妹妹今日微燒(37.5度)、咽喉痛、口破、腹痛、舌紅苔白膩,且合併四肢起水泡紅疹等疑似腸病毒症狀。
當下雖無西醫確診為腸病毒,但診斷這些症狀屬於中醫外感風熱夾脾胃濕熱證型,故開立銀翹散合甘露消毒丹為主的內服中藥處方予以服用,治療3天後症狀明顯改善,仍謹慎囑咐家長隨時留意若出現腸病毒重症徵兆,應儘速再就醫,切勿掉以輕心。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中醫部總醫師莊照宇指出,針對腸病毒的治療,中醫常採用「瀉脾清熱、解毒透疹」的治療原則,初期發燒、咽喉紅痛,選擇銀翹散合麻杏甘石湯;若咽喉腫痛明顯,影響進食吞嚥,可改為普濟消毒飲,配合外用的吹喉散,以有效縮短病程,避免小朋友脫水或營養失衡。
針對口咽及手足部的水泡,若合併腹悶脹、胃口不佳,則可用甘露消毒丹合藿香正氣散,酌加薏仁、茯苓、桑白皮化水濕,以及銀花、牡丹皮、清血熱。若小朋友原先有癲癇、熱性痙攣病史,甚至處方可提前加入鉤藤、燈心草等清心肝鬱熱,穩定神經系統。針對5歲以下小朋友,也提醒家長特別注意腸病毒重症表現,一旦小朋友出現嗜睡、意識不清、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心跳呼吸急促等徵兆,需即早就醫。
▲中藥保健茶飲方面,可選擇金銀花、連翹、藿香、扁豆、薄荷等解熱毒化腸胃濕氣。
平日做好腸胃保健、增強免疫力
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中醫部總醫師莊照宇說明,對於腸病毒的預防方面,由於酒精對腸病毒無效,因此宣導洗手、戴口罩,甚至用漂白水做居家消毒,預防效果會更佳。
由於腸病毒經由腸道感染繁殖,故平素加強腸胃道的免疫防護很是重要。中藥保健茶飲方面,可選擇金銀花、連翹、藿香、扁豆、薄荷等解熱毒化腸胃濕氣。
配合穴道按摩如合谷、曲池、魚際、神門、陰陵泉等通暢身體循環。合谷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可疏散風邪,清瀉肺氣;同為大腸經的「曲池穴」,可以解高燒、潮熱、有灼熱感的腹瀉引起的發熱;魚際穴,可清肺熱,止咳喘,利咽喉,協助緩解咽喉發炎、咽喉痛;神門穴,有鎮靜安神、調節自律神經的功能;陰陵泉穴,可清利腸胃濕熱,調節脾胃,有助增強免疫力及身體修復。
飲食方面,也要盡量少食用烤、炸、辣、甜食等高熱量食物,並配合適當運動與水分補充,方能有助於免疫力提升,降低腸病毒感染與傳播的風險。
▲到公共場所戴口罩、勤洗手,是預防腸病毒的好方法。